- 2022-7-1 2023年武漢市非物質文...
- 2022-6-8 科技項目申報
- 2022-6-9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8 發明專利申請
馬鞍山項目申報
《關于推進企業畝均效益評價結果運用的實施方案》已經市委市*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政策咨詢:18755150066(微信同號),0551-65318129
關于推進企業畝均效益評價結果運用的
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關于大力*化營商環境支持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入推進企業畝均效益評價結果運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X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在落實國家及省、市文件規定的各類政策措施基礎上,堅持效率*先,堅持扶*扶強,堅持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相結合,綜合運用企業畝均效益評價結果,實施*企業做大做強、潛力企業提檔升級、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低效企業倒逼退出“四個專項行動”,差別化配置資源要素,*服務企業,做到*存量、提質量、擴增量,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企業做大做強專項行動。對A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扶*扶強,通過三年努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增長20%以上、達到15萬元。
1.激勵畝均稅收領跑者。對當年畝均稅收(采用年度企業畝均效益評價數據,后同)在50萬元(含)至100萬元的企業,給予其經營管理團隊一次性獎勵10萬元;100萬元(含)以上的企業,給予其經營管理團隊一次性獎勵20萬元。
2.獎勵稅收突出貢獻企業。對當年稅收地方貢獻(指企業當年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所形成的地方所得部分,下同)超過2000萬元,且增幅超過20%的企業,按其增量部分的10%獎勵企業經營管理團隊,*高不超過100萬元,獎勵資金按照現行財政體制分擔。
3.支持企業做強主業。建立百億級龍頭企業、十億級骨干企業培育庫。對主營業務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50億元的工業企業,除省政策獎補外,再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8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獎勵企業經營管理團隊,獎勵資金由市與縣(區)、開發園區按1:1分擔。支持企業堅守主業、專注實業,對企業新上符合市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土地購置相關費用,后同)超過2000萬元的制造業技改項目,或者企業新上屬于接續(未來)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1000萬元的項目,項目投產后,連續三年企業稅收地方貢獻新增部分全部獎勵企業,一年一兌現,單個企業年度不超過200萬元,獎勵資金按照現行財政體制分擔。對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培育企業給予50萬元、40萬元一次性獎勵。
(二)實施潛力企業提檔升級專項行動。加快推動A類、B類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小升規”,通過三年努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均凈增50戶以上、總數達到1300戶。
4.推動企業上規模。對首次新增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且連續兩年均為規上的,分年度給予企業經營管理團隊總額10萬元獎勵,其中第一年獎勵3萬元,第二年獎勵7萬元,對第二年達不到規上企業標準的,該年度獎勵資金不予兌現。
5.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對首次新增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連續兩年每年按其占地面積(采用年度企業畝均效益評價數據,后同)給予2元/平方米的一次性獎勵,期間企業退規的,該年度獎勵資金不予兌現,單個企業獎勵資金*高不超過100萬元。對當年度畝均效益評價結果由B、C、D三類提升為A類的,按企業占地面積給予2元/平方米的一次性獎勵,單個企業獎勵資金*高不超過100萬元。以上獎勵資金按照現行財政體制分擔。
6.深入開展*幫扶。市領導和市直部門聯系服務畝均稅收達到50萬元的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縣區、開發園區聯系服務畝均稅收達到20萬元的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指導制定提升計劃、協調解決問題、幫助拓寬市場,推動企業盡快上規模。
(三)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提升鋼鐵、機械制造、輕化、建材裝飾、食品加工等傳統制造業,推進以智能化改造為重點的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通過三年努力,傳統主導產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8%,培育壯大40家營業收入超十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
7.支持智能化改造。對新認定為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15萬元。對企業實施智能設備投資300萬元以上的智能化改造項目,除享受市級促進制造業及建筑業升級產業扶持若干政策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相關補助(以下簡稱“技改政策”)外,再按其智能設備購置總金額7%給予補助,該政策與技改政策合計獎補總額不超過企業上年稅收地方貢獻,單個項目*高不超過300萬元。支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對當年獲得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給予企業20 萬元一次性獎勵。以上獎勵資金由市與縣(區)、開發園區按1:1分擔。
8.加快創新型提升。對新認定的省級創新型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30萬元,獎勵資金由市與縣(區)、開發園區按1:1分擔。對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或其子課題的第一項目單位,按省獎勵資金給予等額獎勵。建立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庫,對新入庫企業給予10萬元培育資金支持。加強人才政策*供給,對在馬當年稅收地方貢獻2000萬元(含)以上的制造業企業,分2000萬元(含)-5000萬元、5000萬元(含)-1億元、1億元(含)以上三檔,分別給予每年2、5、10名技術及管理崗位的人才名額,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可享受“馬鞍山*才卡”規定的安居、配偶*、子女入學、醫療等方面的*惠和便利。
9.推動集群化發展。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促進*勢產業加快集聚發展,建立“飛地”項目利益分享機制,對既有企業搬遷項目、新上項目投產后3年內繳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存部分,原則上由轉出地與轉入地*分別按7∶3和6∶4的比例分享,統計數據由轉出地和轉入地*共享,重復計算。提升集群協作配套能力,鼓勵金融機構與核心企業合作,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對本地中小微企業為融入核心企業供應鏈實施的項目,按融資總額1%給予一次性補貼,單個項目*高不超過100萬元,獎勵資金按照現行財政體制分擔。對新上傳統產業項目,實行“標準地”制度,將畝均投資、畝均稅收等標準納入用地出讓條件,做到“事前定標準、事后管達標、畝均論英雄”。
10.開展綜合性試點。分行業開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綜合試點,市級推動鑄造產業轉型試點,縣區、開發園區分別選取1-2個傳統支柱產業對標先進、先行先試,每個產業遴選10個左右試點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力爭2年內產業發展質量、效益、規模顯著提升。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制定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綜合試點方案,加強對縣區、開發園區試點工作指導。抽調*年輕干部脫產進駐重點試點企業開展服務,進駐服務時間認定為基層任職經歷。對試點成效突出的縣區、開發園區,年度工業用地指標上浮30%。
(四)實施低效企業倒逼退出專項行動。整治D類企業、停產企業、占地面積50畝以上且畝均稅收3萬元以下的企業,通過三年努力,推動200戶以上低效企業退出、重組、轉型,盤活低效用地5000畝以上,加速“騰籠換鳥”。
11.實行差別化價格政策。
——實施電價加價政策,對D類企業,用電價格加價0.3元/千瓦時,對連續兩年評定為D類企業加價0.4元/千瓦時,對連續三年(含)以上評定為D類企業加價0.5元/千瓦時,D類企業不得參與每年全省電力直接交易試點。
——實施用水加價政策,對D類企業,在現有基本水價的基礎上,加收1倍的基本水價;對連續三年(含)以上被評定為D類企業,加收2倍的基本水價。
——實施用氣加價政策,在現行管道非居民天然氣銷售價格基礎上,對D類企業上浮10%。
——實施污水排放加價政策,對D類企業污水處理費在原收費標準基礎上執行1.5倍的加價政策。
以上四類加價政策自年度企業畝均效益評價結果發布之日次月起實施,加價收取的資金,按照屬地原則,由企業所在縣區、開發園區專項用于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潛力企業提檔升級。
12.強化反向倒逼。D類企業不得評為科技“小巨人”、“專精特新”等各類榮譽稱號,不得享受各類*財政性獎勵政策以及人才招引、市場開拓等各類扶持舉措。除各級*認定的轉型升級項目外,對C類、D類企業不再新增供地。
13.加快市場化出清。按照“幫扶轉型一批、重組兼并一批、合作提升一批、倒逼退出一批、搬遷入園一批”的路徑,實施分類指導、*服務,加快低效企業整治。通過增容技改、轉讓出租、協議置換、整合改造、“退二進三”等方式,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制定低效企業整治、低效用地再開發行動方案,縣區、開發園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從市產業扶持資金中統籌給予縣區、開發園區以獎代補。
三、保障措施
(一)堅持上下聯動。在市級統一評價基礎上,縣區、開發園區要結合本區域主導產業和企業特點,實施具有區域特色的畝均效益評價,到2020年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抽調市級相關部門、縣區、開發園區*年輕干部成立專班,強化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工作,推動評價結果運用落地見效。
(二)強化政策統籌。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商務局、市人才辦等各產業政策牽頭部門會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稅務局等部門開展政策審核兌現工作,加強政策整合與資金統籌。市財政局負責在市產業扶持資金中統籌安排畝均效益評價專項資金,統籌各政策之間的銜接,并督促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開展年度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本方案涉及政策條款,企業如已按照市級扶持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享受相同政策的,不予重復支持。本方案中針對各類企業的支持政策,均按*全額給予支持,企業所獲獎補總額不得超過其上一年度實際繳納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地方所得部分。
(三)突出績效考核。將企業畝均效益評價特別是評價結果運用各項工作任務分解至市直相關部門、各載體單位,將低效用地倒逼清退工作任務分解至各縣區、開發園區,納入市委綜合考核,強化過程考核,注重實際成效。對履職不力、工作滯后、瞞報虛報等造成較大影響的,約談市直有關部門和縣區、開發園區責任人。
(四)選樹發展典型。加強輿論引導,做好政策宣傳解讀,激發企業主體活力,大力宣傳提升企業畝均效益的先進典型,總結推廣一批企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營造*推動、企業主體、社會支持的良好氛圍。
本實施方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解釋,根據發展情況適時修訂。